当前位置: 智能制造   海洋波浪潮流一体化系列发电设备

海洋波浪潮流一体化系列发电设备

价  格 面议 (含官费:¥0.00

服务承诺
专业代理
极速回应
品质服务

  一、项目负责人

  王世明,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教授,曾主持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科技部“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重大项目、农业部行业重大专项等多个一级子课题;主持上海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主持多项企业大型技改和新产品开发项目。

 

  二、技术创新点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本项目主要有以下创新点:

  (1)系统地研究了风浪流集成发电理论和关键技术:①创建了基于不同频率和雷诺数的风能、波浪和潮流能耦合辅助决策支持数据库;②揭示了以过渡金属化合物为主的海洋功能材料在不同海域环境下的电化学腐蚀和海洋微生物腐蚀机理,解决了发电设备整机和核心零部件耐腐蚀材料和全波红外防腐涂料的制备关键技术;③形成了完整的、符合我国资源特点的风能浪流参数与集成发电装置的结构型式、叶片翼型、叶尖速比之间的理论和实验技术体系;④突破了直驱发电理论和关键技术。

  (2)研究和形成了风浪流集成发电装备制造关键技术:①解决了发电设备自启动性能和初级能量转化效率的测定方法;②掌握了发电设备多能耦合模块化组合储电放电和协调控制的技术和方法;③完善了流场网格划分方法和Fluent软件的数值模拟方法;④建立了叶片与机构安装角度、攻角与获得能系数之间的关系;⑤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首创的多能互补的海洋发电装置。

  (3)研究了工程化应用关键技术:①电能存储和管理;②通过远程电能监测控制系统和自适应沉降技术,实现了在六级海况下发电设备稳定运行和台风来临时的自我下沉保护;③形成了海洋观测平台、海岛开发、海洋渔业等多种工程化供电模式。

 

  三、技术的成熟度

  本项目落实《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年-2015年)》中提出的“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推进形成政府引导,政、产、学、研、经相结合,海陆联动,区域合作的科技支撑带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海洋产业发展能力”的目标。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在上海海洋大学既有的海洋波浪潮流能集成发电装置成果基础上,利用企业的制造优势,突破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实现本地化生产;提高总转换效率和在恶劣海洋环境下发电装置运行可靠性,降低建造安装和维护成本,并易于安装布放和回收。通过研究电能监测管理和故障诊断系统,对运行状况监测装置和数据通讯,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并提供试验海域的波浪能资源和海试发电记录报告,产生专利、专著和论文等系列成果。从而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具备良好转化前景的海洋能系列发电设备。将为海洋观测、岛礁生活、养殖种植、海水淡化、生活污水处理提供稳定的电能并可用于海水淡化、供暖、制冷, 解决边远海域的国防设施、部分电网未覆盖的有居民海岛、偏远无居民海岛生态岛建设中的供电需求。这不仅有利于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能源紧缺,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也将极大增强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为使我国从浅水向深水推进、从近海向远洋拓展、战略部署要从浅海进入深海,从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走向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和两极,扩大中国生存发展和安全空间,而提供能源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经济社会效益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四、技术的实用性和适用领域

  (1)该海洋发电技术已在7个省(市)的 30 多家单位和部门的海洋观测站、观测浮标、海床基和海洋养殖场实现工程化和规模化应用,工程化应用合计直接节约电费1.948亿元;(2)形成了海洋观测设备供电等6种工程化应用模式,并应用于二炮94804部队的“海岛智能恒压供水系统”,实现了军民两用;(3)构建了符合我国海洋能资源特点的开发和应用体系,形成了“以原始创新带动产品研发,以工程应用推动科学研究”的产学研多层次联动的协同创新链,形成了符合我国资源特点的风能、波浪和潮流能资源开发和应用技术体系,促进了行业进步;(4)此海洋发电设备可为海洋观测、石油平台、海岛生活、海水淡化、深海生物采样、海洋维权装备等提供能源支持,解决其能源供给的“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