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管理办法   上海市关于推进本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上海市关于推进本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表于:2021-07-16 关注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 市市场监管局关于印发《关于推进本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有关单位:

  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市场监管局共同制定了《关于推进本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年7月6日


关于推进本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国标委联〔2020〕35号)以及《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7〕66号),建立健全上海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全面赋能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本市情况,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要求,以人工智能标准化深度赋能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培育人工智能高水平“上海标准”,加快形成标准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为上海建设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准确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律,系统梳理本市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的需求和短板。健全工作机制,有步骤、分层级、高标准地推进本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需求导向,重点突破。结合实际需求,鼓励社会团体、企业等主体参与人工智能重点急需标准的先行研制,以标准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规范安全与伦理标准,促进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水平整体提升。

  面向国际,创新引领。紧跟国际动态,对接先进标准研究成果,支持本市企业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上海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变,助力“中国标准”国际贡献力与应用水平提升。

  (三)主要目标

  到2023年,基本建成具有上海特色、国内领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人工智能标准化各项工作全面实施,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经济、生活、治理领域数字化转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化发展高地。

  ——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初步建成。初步建立系统高效、科学合理的标准化工作机制,产业链各领域各环节关键急需标准基本健全,形成适应本市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和城市管理需求的标准体系。

  ——人工智能标准化影响力显著增强。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20项以上,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50项以上,长三角区域统一标准3项以上,人工智能重点行业“上海标准”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力大幅提升。

  ——人工智能标准化成效不断释放。培育10家左右人工智能标准化标杆企业,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先进标准化成果,人工智能标准试验验证能力基本建立,创新示范效应显著提升,有效支撑本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3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基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与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

  1.建立人工智能标准体系

  结合本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逐步建立一套适应本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要求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形成涵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核心产业、行业应用与安全伦理等各层次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系统考虑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各子体系间的协调配套关系,注重与本市智能制造、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医疗服务等相关标准体系的协调配套,整体性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制修订工作。

  2.系统推进标准研制工作

  分类确定上海人工智能标准体系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不同层级标准的制修订重点,积极推动具有竞争优势的社会组织、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鼓励领军企业对标最高标准,制定满足市场需求的企业标准。准确把握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发展态势,持续优化标准体系建设。探索制订人工智能企业相关认定标准,进一步完善产业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快推进长三角人工智能协同发展,围绕一体化协同管理与服务需求,率先开展相关区域统一标准研制。

  3.建立完善测试评估体系

  依托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揭榜赛道建设,重点在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影像辅助诊断、视觉图像身份识别、智能传感器等赛道推动标准、计量技术规范研制,开展测试评估。引导企业参与可信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加快构建完善可信AI测评体系,围绕智能产品和服务的智能水平、可靠性、安全性等进行评估,提升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质量。面向主流技术及应用方向,加快构建人工智能算法标准和测评体系,建设算法基准测试平台,促进各类算法模型的深度优化。

  4.推动标准实施推广应用

  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作用,加强标准的宣传推广,推动相关标准在技术开发和行业应用的实施落地。统筹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工作,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以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动标准化实施推广。支持在沪单位积极申请“上海标准”标识,打响人工智能“上海品牌”。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标准研制,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为共性技术标准。强化人工智能标准实施反馈、评估制度与标准制修订、复审工作的衔接,持续优化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重要标准应用情况效果评估,定期评估标准实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加快重点领域标准研制

  1.基础共性标准

  围绕人工智能相关术语、参考架构、测试评估等基础共性标准,参与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并强化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加快人工智能相关术语的标准化推广进度,进一步规范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过程中的术语使用,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推进人工智能术语标准的研制工作。围绕行业开放平台、知识图谱、边缘计算、隐私计算等领域,加快参考架构标准研制,为开展相关领域标准研制工作提供定位和方向建议。逐步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分类分级标准,探索建立人工智能赋能水平评价标准,形成具备本市特色的区域、行业、企业智能化水平测试评估规范。

  2.关键技术标准

  围绕关键通用技术以及关键领域技术开展标准研制工作,以标准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关键通用技术标准。开展机器学习、知识图谱、模式识别等关键通用技术标准研制。支持传统行业企业构建面向工业、政务、金融等领域的知识图谱标准,形成支撑算法应用的共性知识基础。

  关键领域技术标准。鼓励参与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机交互等关键领域技术标准研制。重点推动人脸、声纹、指纹等典型模态的规范化应用标准研制。

  3.核心产业标准

  围绕支撑技术与产品、基础软硬件平台、智能产品与服务等核心产业开展标准研制工作,以标准化抢占产业高地。

  支撑技术与产品标准。积极推动大数据、安全计算、智能传感器等基础技术与产品标准研究工作。(1)大数据。加快开展数据标准规范研究,进一步支撑人工智能发展,重点推进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标注、数据交易,以及数据共享交换等大数据领域急需标准的研制。(2)安全计算。加快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区块链、可信执行环境等安全计算领域标准建设,以标准化规范数据互联互通与数据安全管理能力。(3)智能传感器。围绕毫米波雷达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MEMS传感器等重点领域,持续规范智能传感器的应用技术要求。

  基础软硬件平台标准。积极推动智能芯片、系统软件、机器学习框架、开源开放平台等基础软硬件平台标准研制工作。(1)智能芯片。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进面向云边端的训练或推理芯片对外接口、性能与功耗测试要求等标准研制,强化国产AI芯片与软硬件系统的适配性。(2)系统软件。面向人工智能计算平台、车用操作系统等人工智能系统软件,支持推动在整体构架、调用接口、算子标准等方面的标准编制,进而降低研发与使用成本。(3)机器学习框架。鼓励具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和机构,基于自主开发框架,进一步规范以机器学习框架为代表的应用开发接口、互相转换等标准研制。(4)开源开放平台。加快推动通用算法开源平台、人工智能算力平台、数据训练和测试开放平台等开源开放平台的标准化建设,逐步规范开源软件的发布协议、模型交换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技术架构、评测基准,以及代码共享格式。

  智能产品与服务标准。积极开展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无人系统、智能终端以及智能服务等智能产品与服务领域标准研制。(1)智能机器人。培育一批智能机器人产品标准,协同机器人CR认证,优先推动在医疗康复、酒店服务、消毒清洁、工业协作等方向的标准化工作。(2)智能驾驶。鼓励推动车载智能芯片、车载操作系统、数据分级分类、车载APP等信息安全标准研制,支持智能汽车整车/路侧测试、在环仿真测试、AI性能测试、MEC测试等测评相关标准体系建设。(3)无人系统。加快布局无人机、智能船等智能无人运载工具标准研制与实施,重点围绕外设接口、性能测评、测试场景等方面开展标准化工作。(4)智能终端。鼓励对人工智能新模式、新产品的标准化研究,推进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控制终端、智能服务终端等智能终端产品的测试评估方法研究。(5)智能服务。推动RPA+AI、高精地图与定位、智能客服等标准研制,支持人工智能服务能力评估、智能服务参考架构等标准制定工作。

  4.行业应用标准

  组织开展面向数字经济、数字治理以及数字生活领域特定环节、重点场景的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

  AI+数字经济。依托本市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以及金融商贸等行业的优势,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和金融商贸行业相关标准的编制实施。(1)制造业。加强基础数据的采集,建立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标准数据集和标注规范,针对垂直行业建立知识图谱,推进共性标准建设。加快建立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产销协同等方面的智能化应用技术规范,建立标准化应用场景,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水平。(2)金融商贸。围绕智能风控、智能运营、智能投顾、智能运维、智能广告投放、智能零售等智能化应用,支持相关主体参与各类标准研制。加强金融知识图谱、图像文本识别、虚拟数字人、隐私计算等应用技术规范研究。

  AI+数字治理。结合本市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推动研制城市风险监测、资源统筹调度、智能化基础设施等产品或应用智能化水平评估标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经验。(1)一网统管。深化“一网统管”建设,从实际业务需求场景出发,推动AI+环保、AI+社区、AI+安防、AI+轨道交通等场景相关标准的研制,探索建立适应超大规模城市高效治理的标准化协调机制与城市治理标准库。(2)一网通办。围绕AI+审批、AI+服务、AI+监管等政务智能化应用,加快推动AI内容学习总库标准化建设,推动AI智能服务中枢建设,建立健全技术、运营与安全等标准规范体系,规范“AI+一网通办”新型政务服务模式。

  AI+数字生活。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教育、养老等数字生活领域标准研制。(1)智能医疗。围绕智能医疗机器人、医院智能化管理、智慧公卫、健康管理、药物研制等智能医疗领域,鼓励开展相关标准制定工作。重点推动病理数据、康复数据等医疗数据的使用标准研制,支持肺结节、视网膜病变、肿瘤等医疗辅助诊断性能评测标准制定,持续健全伦理审查体系。(2)智能教育。推动智能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围绕人工智能在智慧校园管理、教学辅助、考试评测等场景,加快推进教育阅读领域的NLP应用、中文文本分级、自适应教育等领域标准制定。(3)智能养老。引导和规范发展智慧型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围绕AI+安全防护、AI+照护服务、AI+健康服务、AI+情感关爱等场景开展相关管理和技术标准研制,逐步推行标准评估评定工作。

  5.安全/伦理标准

  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安全/伦理标准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引导和规范,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建立积极的治理规则,促进人工智能向更加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1)安全与隐私保护规范。开展包括基础安全,数据、算法和模型安全,技术和系统安全,安全管理和服务,安全测试评估等方面前沿研究,进一步探索AI开源产品的伦理、安全及国际互认。(2)应用场景安全规范。推动建立安全风险等级体系,形成围绕医疗、智能驾驶、应急救援、智能机器人、公共服务等不同细分领域的分级分类应用规范与风险评级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制

  发挥本市人工智能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标准化管理机制。依托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地方标准化技术归口管理。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等各方在标准制定、实施及监督中的作用,强化各部门联动配合。

  (二)强化政策保障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实施良好、成效显著的人工智能标准化项目,通过市、区两级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标准研制,培育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上海标准”。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行业影响力的创新标准,通过市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等予以重点支持,进一步增强上海高水平标准标识度。

  (三)加快人才培育

  加强人工智能标准化教育与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既懂标准化专业知识、又懂行业智能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鼓励本市龙头企业加快构建覆盖各产业链上下游的人工智能标准化创新团队。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