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创业club   深圳双创经验与持续发展思路

深圳双创经验与持续发展思路

发表于:2017-09-19 关注 
双创研究课题组在国务院参事王京生的带领下,采用联合国所使用的创新环境三维评价方法,使用P-Score标准化方法(P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基础上,采用均权法赋权,测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武汉、西安八大城市的双创指数,对深圳双创发展现状进行了体系评估。

  双创研究课题组在国务院参事王京生的带领下,采用联合国所使用的创新环境三维评价方法,即(环境)支撑、(资源)能力、(绩效)价值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使用P-Score标准化方法(P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基础上,采用均权法赋权,测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武汉、西安八大城市的双创指数,对深圳双创发展现状进行了体系评估。本报特摘编刊发。


  深圳何以能炼成双创之城?


  根据数据分析,深圳市双创综合指数位列全国首位,深圳市双创环境支撑指数和双创绩效价值指数均高居第一,资源能力指数排名第五。基本判断是:从企业家双创活动行为角度看,深圳是最有利于企业家发现机会并利用机会的城市;深圳是实现新旧生产方式资源转化最高效的城市;深圳是企业家在配置非生产性资源上消耗最低的城市;深圳何以能炼成双创之城,关键在于这座城市具有十大双创优势。

  1、双创活力居首。

  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154家,连续十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2、创新质量优越。

  是全国平均水平(7.89件)的10倍,达到欧美日韩发达国家水平,居全国大城市第一名;深圳企业作为专利权人(职务发明)占全市申请总量的95.2%,远高于全国水平。

  3、创新国际化水平最高。

  4、民间投资最活跃。

  远高于杭州(82%)、武汉(78%)、广州(75%)、上海(58%)、北京(34%)等城市。

  5、政府效率最优。

  《2016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显示,深圳的政府效率指数为0.9077,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6、文化发展最迅速。

  深圳正在形成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的文化形态。深圳拥有公共图书馆623个,每万人图书馆数为0.52个,总量及人口占比均远高于其他大城市。

  7、信息化水平第一。

  《2016深圳市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网民渗透率84.8%,手机3G/4G上网占91.3%,在全球也处于领先水平。

  8、经济效益领先。

  人均GDP水平达到16.74万元,超过北京(11.5万元)和上海(11.36万元),居国内前列。

  9、产业结构最优。

  高新技术产业贡献明显高于北京(22.5%)、上海(12.3%)、广州(13.8%)、武汉(20%)等城市。

  10、环境质量条件优越。

  2016年深圳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良)的天数共354天,占全年监测有效天数(366天)的96.7%,优于国内各大城市。


  深圳双创有哪些经验与启示?


  实践经验

  一是增进包容性,打造多样化双创“微生态”,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的机会,并为之形成自由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增进双创市场竞争性为导向,为中小企业进入创新市场提供公平市场环境,为专利所有者、市场渠道所有者、管理技术所有者、生产技术所有者进入新兴产业提供公平机会,降低创新市场的垄断条件和进入障碍;以提高双创市场效率为导向,顺应创新活动日益开放、协同、跨界、融合等新趋势,打通政、产、学、研、资、用等各领域“六个有机结合”,基于不同产业和创新的独特性,依托于示范基地、产业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创客空间、海外创新中心等平台打造更有活力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实现优先领域的率先突破。

  二是强化互反馈,构建嵌入式关系反馈机制,就是让市场创新与制度创新处于平等地位,并形成城市创新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在观念上,去除制度创新优于市场创新的单向知识流动旧思想,建立市场创新与制度创新信息互通、平等互动、缺一不可的新观念。在机制上,建设面向“敏捷创新”(Agile Innovation)的授权型政府,不仅推进“放管服”,而且赋予基层与“放管服”对等的行政权力和执法权力,形成高效的反馈机制和快速的制度创新能力。

  三是着力可持续,推进全方位的创新,就是让创新动力更具协同性与长期性,形成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基石。创新战略有效实施不是单一化的,而是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和生态等众多领域的全方位的创新。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设计的协调推进,是推动双创发展的基本路径。重新设定双创投资的优先方向,从注重创客空间、交通和通信设施等物质性基层设施,向注重国际人力资源培育、改革教育系统、改善商业环境、提高标准认证等软件基础设施领域着力,增进社会流动、提升就业和拉动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意义

  一是在信息收集机制上,降低双创进入门槛,鼓励各类主体进入市场发现市场机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是发现有改革价值的信息的基础。创新知识从中心化向分散化发展,要求包容性的制度——文化环境,以获得最广泛的参与、最充分的信息反馈和最大改革公约数。双创企业家和参与者进入市场,不仅要面对获得资本、雇佣合适的员工、建立销售渠道等问题,而且要面对许多制度性障碍,包括行业许可、土地招标资格、招标准入等。尤其是在不完全市场环境中,更是如此。因此,双创参与者更多扮演了破坏传统无效的制度和建立新市场制度的先驱角色。给予个人、学者、企业、机构等市场主体以自由进出创新市场的自由,才能形成竞争性创新市场,改善新经济的供给侧结构。

  二是在信息传递机制上,构建扁平化的信息协调机制,是这座城市双创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关键。诺贝尔经济学家斯彭斯(Spencer)曾指出信号传递对于市场效率的重要作用,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双创个体通过信号传递,将信息可信地传递给处于信息劣势的政府,实现有效率的制度供给市场,需要建立和拓宽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和渠道。近年来,深圳市率先探索多规合一的规划改革和强区放权的行政体制改革,强化了条块之间的协同机制和地方政府的信息快速处理能力。区级政府获得了更多的协调发改、经促、国土、税务、卫生、教育等部门资源的能力,能够针对一线的创新创业活动新动态,实现多部门联动快速响应。

  三是在信息甄别机制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推进激励兼容的长期制度建设,实现经济质量型增长和社会向上流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绝不仅仅是解决当下经济问题的选择,而是对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战略谋划。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双创从市场基础、技术进步、结构转型三个方面拓宽了长期发展的道路。在市场基础方面,双创有利于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夯实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有利于打破市场垄断格局,提高市场经济效率。在技术进步方面,双创有利于建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长期技术进步;有利于培育新兴增长动力,壮大经济发展动能。在结构转型方面,双创有利于增强经济转型动力,保障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发展外溢经济模式,引领中国经济转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双创从社会公平、文化提升、制度建设三个方面,为构建现代文明社会注入了正能量。在社会公平方面,双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竞争,提高人力资本效率;有利于提供多维创富路径,扩张社会流动渠道。在文化提升方面,双创有利于优化经济主体结构,革新文化观念;有利于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营造积极人文氛围。在制度建设方面,双创有利于激励政策举措创新,提升政策体系效能;有利于升级政府发展理念,推进长期制度建设。


  怎样确保深圳双创可持续发展?


  实行科学合理供给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更强劲的拉动力,一是要更加注重制度供给,优化企业家在生产与非生产性时间和资源上的配置,以新制度优势创造新的发展红利;二是要更加注重机会供给,让草根、海归、高校教师等都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以垂直的社会流动形成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协同,以“每个人梦想的实现”拼合“中国梦”;三是要更加注重激励供给,充分发挥个体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将个人价值发现转化为公共价值;四是要更加注重能力供给,从增加收入的手段,转向将收入转化为发展可行能力的增长,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优化双创发展环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双创最重要的不是专利数量、创业规模,而是持续形成新专利、新企业的经济社会环境,让更多人通过双创获得发展和流动的机会。深圳双创继续保持双创发展优势,促进双创不断创新突破,需要在环境、资源、主体、产业方向四个维度加大改革探索力度。打造国际一流的双创发展环境、深化双创资源的供给侧改革、构建公平竞争的双创主体格局、开拓双创持续繁荣的产业方向,是保持深圳双创优越性的重要路径。

  持续进行制度创新

  深圳创新的成功,从来不是靠创新资源丰富,而是靠思想开放、理念先进、敢于革新。深圳确立了“制度安排顺应人的普遍行为规律”、“你创新,我改革”、“尽可能把绝大多数的活动纳入合法框架”的改革创新原则,探索出了一条双创与改革互动的机制,主动应对大多数创新活动反映的制度性障碍,推动改革,创造条件,实现“价值共创”的同时,实现“利润共享”。深圳是改革之城,敢为天下先是城市的灵魂。未来,深圳只有继续肩负探路者的艰巨使命和保持改革创新的勇气锐气,敢于突破发展升级的瓶颈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深圳才能继续为全国破难题、探新路、作示范,成为全国的双创示范和改革“精彩样板”。

  来源:深圳特区报